新闻动态
您所在位置: 网站首页 >> 正文
我院进行新一轮本科专业教学计划修订并首次组织教学计划的全面集中论证
时间:2005-09-26 来源: 作者:

为了进一步深化学分制改革,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迎接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从今年4月份起,我院组织了新一轮本科专业教学计划修订与论证工作。 本次教学计划修订与论证工作涉及30多个本科专业,为保证此次本科专业教学计划修订工作积极、科学、稳妥地进行,学校制定印发了《关于修订本科专业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明确提出了本科专业教学计划修订的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充分体现“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时代精神,遵循高等教育的基本规律,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的教育方针,树立现代教育理念,推进素质教育、创新教育与教育创新,从深化我院学分制教学改革和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出发,按照加强基础、拓宽专业面、注重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培养、增强毕业生适应性的思路,进一步研究探讨各专业内涵,强化专业意识,在学校总体应用型人才定位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业务规格,以课程整合、体系优化与学生整体知识结构设计为重点,切实总结几年来在教育思想与教育观念、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等方面取得的改革成果并固化到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过程中,构建我院以培养基础扎实、专业面宽、实践能力强、富有创新精神、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为一体的体现我院办学优势与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计划修订的基本原则可以概括为“四个坚持”:坚持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原则,坚持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和综合提高的原则,坚持整体优化的原则,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结合的原则。 本次教学计划的修订强化了实践环节要求,强调实践教学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切入点”,是理论过渡到实际的桥梁。各专业皆从独立设置的实验课程、教学实习系列、设计(论文)系列(课程论文、毕业论文或设计)、军事训练、社会实践,学生课外实验等方面入手强化实践。并根据“实践教学不断线”的思路,在教学计划中制定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计划,把各实践环节统筹考虑,逐步形成一个科学的、系统的、操作性强的实践教学培养体系,努力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本次教学计划修订要求以更新教育思想、观念为先导,在拓宽专业面、拓宽基础、课程整合与优化、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等方面都有所突破。修订后的教学计划体现以下几个特点:一是以“平台+模块”的方式构建课程体系。原则上在搭建三个横向“平台”,即公共课平台、基础课平台和专业大类基础课平台,其中,公共课全校打通,基础课按学科门类打通,专业基础课按专业大类打通,专业课按专业设置;各专业在后期按方向形成专业课程模块,适应分层次、分类型教学的需要。二是减少总学分。四年制本科专业指导性教学计划的最低毕业学分为185学分(五年制本科专业为230学分),比原教学计划减少了10学分。三是优化和整合课程体系。“两课”课程设置按照05年中宣部、教育部规定的新实施方案执行,教学实行课内、课外学时相结合,加强社会实践环节;公共基础课的设置、学时及开设学期,全院统一安排。同一专业大类内的各专业按专业大类设置专业基础课程,以加强基础,拓宽专业口径;专业方向课程对原有专业课进行重组,删去课程之间重复及陈旧的内容,吸纳本学科最新科研成果,体现了教学内容精简优化、课程规格(学时与学分)小型化的方向, 在保证专业培养基本规格的前提下,各专业根据专业特色和实际情况在宽口径专业内设置柔性专业方向课程组(每个课程组包含若干门课程);设置专业任选课模块,供学生选修;各专业还在各类课程、特别是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方向与专业核心课程内,努力开设自学或讨论类、设计类、研究类等能力培养型课程。四是加大选修课比例。为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校组织开设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类、人文与社会科学类、艺术美育类等几大类别公共选修课程,由学生自由选择,要求每个学生均修满10学分该类课程。为使学生文理渗透,学科交叉,要求文科(含经管)类学生须在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类课程中修满6学分的课程,理工科类学生应修满6学分人文社科类课程。五是构建相对独立、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的搭建。新教学计划“纵向”上做到实践教学四年不断线,在教学计划中制定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计划,统筹考虑各实践环节,逐步形成一个科学的、系统的、操作性强的实践教学培养体系。 由于这次本科专业教学计划修订工作任务重、要求高,各系加强了对修订工作的领导,系主任亲自负责,并形成了系领导班子全员参与、明确分工的运行机制;各系还群策群力,组织了大批精干力量,花了大量精力,进行深入讨论,展开充分调研,广泛征求校外专家的意见,对本科专业的教学计划进行了全面、认真地修订。 为进一步保证教学计划修订的质量,在各系充分研讨、论证的基础上,7月16日至19日,学校组织有关专家及各系主任、分管教学副主任在常州天目湖召开了本科专业教学计划专题论证会,对新一轮修订的教学计划进行集中论证。院领导对此高度重视,除了给予财力物力和人力支持外,院领导章跃、陈明辉、王保林三位同志还亲临现场参与论证。与会专家按照相关文件的要求,结合我院实际,对本科专业教学计划修订中的有关问题进行了集中论证。这次教学计划论证的重点内容主要包括:专业培养目标、业务规格的确定与学校应用型办学定位的匹配;课程体系对专业培养目标、业务规格的支撑;专业“平台”和“模块”的搭建及其科学性;教学体系的构建及特色;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的体现;与同类院校及同类专业相比较,本专业计划的特色;原计划运行实施及本次修订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等。 7月16日上午,王保林副院长主持召开了教学计划论证预备会,章跃院长、陈明辉副书记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章院长指出,教学计划是学校人才培养的指导性文件,教学计划的修订一定要紧跟高等教育改革方向和学科发展的前沿,突出我院的办学特色和各专业办学优势,既要保证教学计划的科学性,又要有所创新,要加强基础教学,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他认为教务处举办2005级本科专业教学计划论证会是非常有必要的,也是非常有意义的;2005级的教学计划不仅是我院本科办学五年来的经验总结,更直接关系到我院明年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他希望与会专家同各系相关负责人一定要深入探讨、仔细研究,切实做好论证工作,确保修订后的教学计划高质量、高水平。陈明辉副书记在讲话中对参加这次论证会的所有同志表示了亲切慰问,对与会专家和各系有关负责人精益求精的精神以及为教学计划修订工作所做出的不懈努力和种种辛劳表示了衷心感谢。王保林副院长认为,本次论证会是一次学术性的会议,各位专家和各系相关负责人要集中精力,认真研讨;对于论证工作,他提出了以下几点要求:一要抓住重点,内容集中;二要控制好时间,注重效率;三要开诚布公,畅所欲言;四要摆出问题,提出建议,不下结论。他还要求各系要对专家提出的意见进行认真讨论,合理采纳。 论证会以小组为单位进行,30个专业分成三个小组,每个答辩小组由8—10名专家组成。专家组首先听取了各系主任或主管教学副主任关于教学计划修订的情况汇报。在汇报中,各系介绍了此次计划修订的原则、依据、课程体系构成及2005级教学计划的特色与创新。在培养目标方面,各专业把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在各相关行业的生产第一线,以培养各行业的高级专门人才为主要目标,如工程师、建筑师、农艺师、会计师等,培养目标体现了我院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定位;在业务规格方面,各专业在要求学生获得并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同时,还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分别对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外语运用能力以及人文素质等提出了不同程度的要求,体现了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和全面提高的原则;此外,在课程模块设置、专业平台搭建、课程整合与优化以及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等方面各也有所创新。各专业思路清晰、条理清楚、重点突出、内容详实有据的汇报材料受到与会专家的一致好评。 听取各专业的汇报后,专家们分别就2005级教学计划修订中的一些重点问题与各系相关负责人进行了研讨,共同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专家们还就教学计划制订过程中的一些共性问题与各系相关负责人交换了意见,达成了一些共识。 最后,专家组将答辩结果和专家们的意见汇总,形成最终的论证意见。专家们认为,总体上看来,各专业教学计划调研充分,培养目标明确,定位准确,业务规格基本上体现了我院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定位,符合社会的发展和需要;搭建的课程平台和构建的专业模块能较为有效地支撑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的构建贯彻和体现了整合与优化的原则,实践教学体系能够相对独立、较为完善;与同类院校及同类专业相比较,初步形成了自己的专业特色。专家们还就教学计划修订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专家们指出,2005年本科专业教学计划在下列几个方面仍需作进一步研究:一是人才培养定位的表述方面。主要表现在部分专业的表述不够清晰、欠妥当,有的培养目标涵盖太宽、太杂。这需要相关专业作进一步地研究,找准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定位,提炼表述语言。二是课程设置对专业培养目标、业务规格的支撑方面。主要表现在部分专业的培养目标、业务规格很明确,但课程设置不能形成有效的支撑,有的标还没有课程支撑。专家们建议,应当进一步考虑培养目标、业务规格与课程设置的有机性、协调性。三是实践教学体系方面。主要现在部分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没有形成梯级分布,实践课程的分类缺乏统一标准,无法真正实现实践教学四年不断线的总体要求。四是课程整合和课程优化方面。主要表现在部分专业的基础课比例过大,相近课程内容重叠,课时安排与课程内容的容量不协调,部分课程名称不规范,等等。此外,专家们还指出,层次和规格较高的职业技能考核可适当地在教学计划中体现出来,部分专业教学计划需要增加计算机信息技术类课程。 对于专家们的意见和建议,各系都非常重视。论证结束后,各系充分利用暑期,在合理采纳专家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对教学计划修订中存在的问题作了进一步地深入研究,确保2005级本科专业教学计划更加科学、完善和规范,更加体现我院特色。 为做好这次论证会的服务工作,教务处对会议的各项事务性工作作了周密安排、精心准备。教务处成立了专门的会务组,各项工作都有专人负责,做到了分工明确、责任到人。 此次教学计划修订全部在学校新采用的“正方教务管理系统”中进行。 认清形势 抓住机遇 开创化工本科教育的新局面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2005级教学计划修订思路 生物工程与化学工程系 一、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教育面临新的形势 1、化工科学取得新的进步,化工学科达到新的水平,培养创新人才的素质教育思想已成为我国教育的指导思想,因而,培养德才兼备、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扎实专业基础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的专业技术人才已经成为化工本科教育的新课题。 2、化学工程所涉及的领域不断扩大,与其他学科互相交叉、渗透不断增强,新的学科增长点不断出现,新的交叉性综合学科大量产生,知识朝着综合化、多维化方向发展。所有这些,都对化工本科教育要相应扩大视野提出了新要求。 3、化学工程学科与环境资源、人类社会密切相关,化学工业对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影响以及对人类生存的巨大威胁等一系列问题已经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地步。因此,环境、资源等问题为面向21世纪的化工本科教育提供了新背景。 4、就业观念的改变和就业形势的变化,要求化工专业毕业生能广泛地参加各类技术工作,化工专业已成为通用的过程工程专业,甚至成为与高新科技最密切相关的工程专业。因此,化工本科教育面临着淡化专业界限、提高应用能力的新任务。 二、重新构建本专业教学体系的指导思想 以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为基础,以优化人才培养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为重点,进行课程体系重组、教学内容的精选和优化,突出教学改革的系统性、综合性和整体性。 三、本专业培养目标、业务规格要求 本专业培养适应21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国际竞争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素质(包括思想、技术、文化以及人际交往等素质)和专业基础知识,具有创新精神和较强动手实践能力,为中国现代化建设服务的高等化学工程技术人才。 学生毕业后应具备化学工程与工艺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工程实践能力,能在化工、炼油、冶金、能源、轻工、医药、环保和军工等单位和部门从事生产与管理、工程设计、技术和产品开发和应用科学研究等方面工作。 21世纪的对高等技术人才基本要求是:(1)具有高尚的思想品德和良好的身心素质;(2)具有进取精神和敬业精神;(3)博学多才,具有工、理、文、管多方面的知识;(4)具有开拓、创新与应变能力;(5)具有国际交往和跨国工作的能力。我院是一所地方性工科类本科院校,主要培养服务于企业第一线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员, 四、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优化 突出一条主线,两个重心。一条主线,即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两个重点,即一、二年级的教学重心在于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的培养,三、四年级的教学重点在于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1、课程体系框架——六大课程体系 (1)人文社会科学体系;(2)数理体系;(3)化学与生物基础体系;(4)工程基础体系;(5)化工基础体系;(6)选修课。 2、教学内容与课程的整合与改革 四大化学及相应实验的综合性改革。将无机化学与分析化学整合为无机与分析化学;建立以物理化学为枢纽的化学理论教学体系;增设“生物学基础”课程, 加强各学科的交叉渗透。 在保持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课程结构相对稳定的前提下,对部分课程的内容做出相应的调整,。加强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整合课程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在保持基本课程体系不变的情况下,尽量增加选修课模块,选修课的内容灵活可变,不作硬性规定,鼓励教师结合自己的研究领域开设讲座,拓宽学生视野。 3、强化学生的工程意识 首先,加强学生的“工程”意识,培养学生的“工程”观点,让学生明白 “工程”问题的解决需要综合运用各门知识,高素质的化学工程技术人员必须具备较强的综合知识、集成知识的能力;其次,重视“工程”意识与创新精神相结合,在化工设计、毕业设计等教学内容及相关教学环节上,激发学生的聪明才智,提倡创新,通过创新来增强“工程”意识的生命力。再次,强调“工程”的系统性培养,培养学生在解决工程问题时,除了考虑工程技术本身外,还要综合考虑环境、资源、政治等多方面因素的协调能力。 四、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 组建独立于理论课的实验教学课程(如基础化学实验、化工专业实验等);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比例,提高要求;开设专业大型综合设计;加强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五、对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思考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基本符合国家对本专业的培养要求,课程体系的基本框架合理、可行,但应进一步研究、细化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培养模式和方法,加强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突出专业特色的培养,不断充实条件,以保证人才培养方案的顺利实施,保质保量地达到培养目标要求 专业计划汇报人:纪丽莲主任 面向工程 注重实用 努力打造专业特色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2005级教学计划修订思路 计算机工程系 一、指导思想 总的指导思想是:面向工程,加强基础,注重实用,突出能力培养,努力体现自身特色。 二、培养目标与业务培养要求 1、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系统掌握计算机软件开发、网络技术及信息处理技术,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学生毕业后能在企、事业单位和行政管理等部门从事计算机应用系统的开发、管理和维护等工作。 2、业务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方面的基本理论,受到从事开发与应用计算机所需技能的基本训练,具有开发和应用计算机系统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具备计算机应用系统的分析、设计和开发能力,具有开发计算机软、硬件基本能力。 三、人才培养定位 强调学生系统掌握专业技术 ,强化基本技能、基本素质和应用能力的培养,从根本上体现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 四、课程体系构建 构建了包含人文知识、自然基础科学知识、专业知识的课程体系和技能训练体系。分为人文社科类课程、体育课、外语课、自然科学基础课、工程技术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限选课、专业任选课程、实践技能训和公共选修课等九大部分。 课程体系构建的主要特点: 1、强化计算机应用类课程,包含较多的实验、实习内容,着重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并形成明显的专业模块,使学生能够学有所长,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专业技能; 2、通过设置一定数量的任选课,继续加强技能训练,同时让学生能够了解学科及本专业其他领域的相关知识,如设置了数据挖掘、嵌入式系统设计等课程; 通过构造这样的课程体系,加强编程训练、网络应用或信息处理技能,来实现培养目标和业务规格。 五、修订教学计划的整体考虑 在修订教学计划过程中,努力做到形成完备的课体体系,注意教学内容的完整性,系统性与时代性,减少课程内容的重复,同时压缩课内学时,充实实践教学环节,增加学生自学时间,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并使课程分布比均匀。 与同类高校相比,在保证了本专业的核心课程的基础上,突出了学生编程能力的培养,形成了网络应用和信息处理(面向数字图像)的专业模块。 具体来说,本次教学计划修订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加强素质教育 通过公共基础、专业基础、人文社科等课程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和一定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修养,拓宽视野。 2、强化数学类课程 在《高等数学》之外还设置了《离散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线性代数》课程。 3、优化教学内容 明确每门课程主要教学内容,避免不同课程在教学内容上的重复,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以本专业核心课程为基础,加上公共基础课,构成了本专业的平台。 根据目前计算机研究和应用的热点,明确了网络应用和信息处理两个模块。课程内容和技能训练做了合理有效地安排。 所有课程在教学内容上力求要介绍本课程前沿技术概况。 4、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大幅度提高实验课时,如2004年教学计划实验课时为264学时,2005年教学计划实验课时为442学时;增开设相关课程,加强对学生计算机编程能力的训练;依托ERP、信息安全工程中心,及网络工程等专业实验室,加强工程训练,提高学生应用所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践环节占整个教学学分的比例近三分之一, 初步形成相对独立、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 专业计划汇报人:严云洋副主任 理借工势 树立“理工融合”的办学新理念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2005级教学计划修订思路 计算科学系 根据本科专业提倡的“强基础,宽口径,重实际,有侧重,创特色”的办学指导思想,结合我院“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依托我院工科办学的优势,制定了“理工融合”理念下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教学计划。 一、培养目标及业务培养要求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有三条知识线:数学、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本着突出基础理论与工程实际相结合的“理工融合”理念, 依托学校的工科学科优势,以数学为基础,计算机技术为工具解决信息领域中的相关问题为人才培养定位,制定了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及业务培养要求。 1、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良好的数学基础知识和数学思维能力,掌握信息与计算科学的基础理论、方法与技能,受到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能够解决信息技术、科学与工程计算中的实际问题的高级专门人才。毕业生能在科技、教育、信息产业、经济金融等部门从事研究、教学、应用开发和管理工作,还可进一步攻读在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及与其他学科领域结合的方向上的研究生。 2、业务培养要求 主要学习数学、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受到较强的信息收集、处理及计算机技能的训练,具备在信息科学与计算科学领域中从事研究、设计与运用相关软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本科办学思想在本专业的体现 本科专业提倡的“强基础,宽口径,重实际,有侧重,创特色”的办学指导思想: 1、强基础 主要强调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学生有扎实的数学理论基础。 2、宽口径 强调在专业教育过程中避免过度专门化,在课程设置上加强学科的综合性。 3、重实践 通过强调在教学环节中紧密联系信息技术与计算技术的实际,加强数学实验,比一般的理科更注重实践技能培训。 4、有侧重 强调在专业模块选择和课程设置上力戒 “万金油” 式的人才培养,宜在加强信息和计算科学融合的基础上,侧重于信息与计算科学的某一或某些方向组织教学。 5、创特色 依托学校的工科优势,“理借工势”,强化工程背景教育,通过掌握一定的理论与实际应用“接口”的知识,使其理学优势能够在工程意识的指导和促进下得以充分发挥。 新的办学理念:理工融合 三、实践教学特色 以培养创新与应用能力为主线,实践教学环节4年不断线,构成分层次的能力培养体系。 实践性教学环节是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区别于一般理科专业的重要特征。本计划提出注重实践性教学环节的理念,不仅对信息处理、计算机课程安排了相应的实验课与课程设计,而且对部分数学理论课也安排了适当的实验时间,尤其是数学实验周,让学生能够使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信息处理、分析、计算、作图等,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应用能力。 在本计划中,各种实践共约40学分,占总学分的21.6%,;与一般理科专业的学生比,本专业的学生有更强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与一般工科专业的学生比 , 本专业的学生有更扎实的理论基础。 四、本次修订的教学计划创新点 1、体现“理借工势”的理工融合的理念。 2、明确了数学、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这三条知识线的关系:以数学为基础,计算机技术为工具解决信息领域中的相关问题。 3、 优化了课程结构。课程设置上注重学科交叉融合关系,建立了两个模块。减少了与信息科学关联小的数学课程。 4、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理念。计算机语言类课程保留C++, 将VB改为计算机网络编程;新开数学实验周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5、拓宽就业渠道。借鉴2005届毕业生就业中的问题与目前中、初等教育的课程改革需要师资的现状,计划中增加了心理学、教育学课程。 五、本专业的特色: “一个坚持,两条主线,三种能力” 一个坚持:坚持理工融合,不失理科特点,借助工科优势发展。 两条主线: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 三种能力:较高的数学能力,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较好的知识发展能力。 专业计划汇报人:王冬冬主任 适应大类招生形势 培养经管类应用型人才 ——工商管理类专业2005级教学计划修订思路 经济管理系 一、前言 1、用人单位对大类中具体专业人才的需求 专 业 比例(%) 市场营销 39.4 人力资源管理 31.5 会计学 30.7 工商管理 25.8 财务管理 24.9 2、我校2005年工商管理大类招生专业 工商管理、工商管理(会计学方向)、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 二、专业培养目标与业务规格对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的体现 以培养基础扎实、专业面宽、实践能力强、富有创新精神、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为一体的体现我院办学优势与特色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其他的一些指导性的要求与意见。 1、教育部高教司课题关于培养目标的调查结果 培养目标 教师占% 学生占% 用人单位 通才 5.4 5.4 访谈结论: 本科层次教育主要培养的是复合型或应用型人才 高级专门人才 8.9 20.3 复合型人才 38.3 11.1 应用型人才 33.6 38.7 专门人才 5.8 23.0 其他 7.5 1.5 合计 100 100 2、工商管理大类各专业培养目标 工商管理专业:培养能够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掌握一定工商管理理论基础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市场营销专业:培养适应市场经济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管理、经济、法律、市场营销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的工商管理学科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培养能够适应21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基础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财务管理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获得会计师基本训练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 各专业的培养目标基本的要求都立足在对经济、管理、法律和相关学科知识掌握的基础上,使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得到提高 二、课程体系中“平台”与“模块”的搭建 1、学生需要培养的能力 第一层次 第二层次 分析与解决问题 敬业精神 人际沟通 组织协调 心理承受 市场开拓 社会责任 市场调研 计算机应用 外语应用 2、课程体系中“平台”与“模块” 大类内各专业课程由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大部分组成。所有课程又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选修课分限选课与任选课。整个教学体系建立在两大模块三大平台之上,即:理论教学模块、实践教学模块,公共基础课平台、专业基础课平台、选修课平台。 3、大类各专业前两年打通的专业基础课学时及学分 专业基础课分两部分:一部分是大类各专业打通的课程,主要包括7门课程,均为教育部规定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工商管理类核心课程。 4、实践环节 各专业在实践性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基本类似。除必需的课程实验以外,专门安排的独立实践(含两课、认识实习、社会实践、课程设计、模拟实习、技能培训、综合实验和毕业设计等)学分31分左右。 通过这两大模块三大平台构建了本专业的知识体系与能力体系,达到了打牢基础、拓宽专业知识面、增强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提高综合素质的目标。 三、、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培养的体现 本大类各专业的共同特点是学生毕业后直接面对的是处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中的人、财、物,因此,对学生的实际操作要求较高。为了加强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增强毕业生的适应能力,各专业相应在专业打通模块和体现专业特色的课程中,分别开设了相关的课程。